我們就結合現代西醫采用的人工呼吸術要領對中國古代人工呼吸術的科學性作一分析。
從病理學的觀點來看,古人對什么情況下的自縊或溺水者可以實施人工呼吸救治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 認為只要“心下微溫 ”,則 “雖久猶可活 ”,原因是 “其陰陽經絡雖暴擁閉,而藏腑真氣故有未盡”,所以還可以施救。
從技術要領上看,古代人工呼吸術已經基本具備了現代人工呼吸的基本技術要點:對自縊者應輕輕解下,不可為了急救而割斷繩索,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自縊者“氣已擁閉,繩忽暴斷,其氣雖通而奔,并運悶氣則不能還,即不復得生”;對患者不可隨意搬動,并要保持其體溫這也是符合現代醫學急救原理的,根據現代急救醫學原理,對患者進行人工呼吸的,首先就要解開患者的衣扣、皮袋、胸罩等所有束縛患者身體的衣物,并清除患者口鼻中異物等,以確保呼吸道暢通。
人工呼吸時間長短直接決定被救治者的生死。古人顯然已經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方有“半日死人即噫噫” 的記載。 在施救時,古人也往往多人一起操作,比如吹氣,有“兩人痛吹之”的記載,說明要極力吹氣,也有“令三四人更互吹之”、“極則易人”的記載,說明這是一項耗時長、費力大的急救方法。根據現代急救醫學理論,在實施人工呼吸救助時,除非是確認患者已經死亡或醒轉,否則不可輕易放棄,此謂“醫者仁
心”。 所以清代乾隆年間成書的《御纂醫宗金鑒》卷二十三引張仲景方時,也評論說“此諄諄告切,仲景仁心,惟恐人畏其繁瑣,而不治也”。
在吹氣的同時,古人還認識到同時要活動被救治者的四肢以助復蘇,所以有“舉兩手忽放之”或“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小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等記載,這些都和現代采用人工呼吸進行急救的醫學原理十分相符, 古人顯然已經認識到四肢快速收放,擠壓胸廓能有助于患者呼吸機制的恢復。 至于“以氍毹(較厚的絲織品、毛毯)覆口鼻,兩人吹其兩耳”的記載更是表明了古人很清楚地知道在進行人工呼吸時,應并堵住被救治者其他相關部位防止漏氣。